วันเสาร์ที่ 13 มีนาคม พ.ศ. 2553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筝的发展

Metcha Sodsongkrit (2005) “A study of Chinese GUZHENG vocabulary” ,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University , vol.104, Nanjing China.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筝的发展

(泰国)魏清,泰国乌汶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摘 要]历代以来,音乐学家以及音乐研究者对古筝的历史、演奏与传授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几乎所有论者都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尚未关注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由于音乐和语言关系密切。本文从语言的角度,通过研究古筝的历史、演奏与传授方式,对古筝的词汇系统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古筝 词汇 音乐语言

The studies of Chinese Guzheng's development in the language point of view
(Thailand) Metcha Sodsongkrit
Faculty of Liberal Arts,Ubonrajchathani University,Thailand

Keyword : Guzheng ,Music and language,lexical study
Abstract: The Chinese music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time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history, performance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uzheng. And they have actually achieved a lot. But almost all the researcher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language,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Because music is tightly connected to language. This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fundamentally in semantics, etymon, word –creation, word-building and vocabulary system, in the angle of language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GuZheng music.

作者简介:魏清1972生,男,泰国人,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现泰国乌汶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地址 Metcha SodsongKrit Faculty of Liberal Arts Ubonrajchathani University Varinchamrap district Ubonrajchathani Province Thailand 34190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中国古筝的发展
古筝词汇作为汉语的一个组成成员,随着古筝事业的不断发展,古筝领域的语言也在随之发展,给汉语扩充了许多新的词汇。古筝表演家、研究家大多从音乐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大部分忽略了对古筝语言领域的研究。而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则可以给古筝研究工作提供许多可信和正确的观点。从古筝的历史、演奏、乐曲等方面来看,该语言领域的词语均是专用语。而且古筝的专用语也是很特殊的,区别于日常用语,下面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古筝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

古筝历史来源
筝的历史来源有几种说法。 “分瑟为筝”、“筝筑同源”、“蒙恬造筝”、“筝从
西方来”等。常见的是“分瑟为筝的传说”和“筝筑同源”:
《因话录》云:“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
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亲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知名
为此始。”
《集韵》云:“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十二弦,盖破二十五
弦而为之也。”
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上面的文献得出,筝是一种名瑟的乐器分破,据传说是两人争瑟而产生两个部分,一是因“争”字是筝名称的来源 ,二是产生了两个乐器名叫筝(瑟平均分破成两个部分而得筝,也即筝体是瑟体的一半)。但这仅限于传说 。文献资料表明秦代已出现了筝,但是“分瑟为筝”的传说在唐和宋代才出现。显然,这种传说是不可信的。此外,在乐器的发展演变中,一般都是由 (简单、少量、小型)到 (复杂、多量、大型)的。上面的传说是把五十弦的瑟分为两个二十五弦的筝似乎没有多大的可能性。再如:筝的弦数是由各个朝代的不断沿革逐渐从四弦增加到二十一弦。 从最早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隋唐十三弦,明代增至十四弦和十五弦,至近代出现的十六弦乃至现、当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这足已证明这些传说是不可靠的。
“筝瑟同时存在”不少文献证明筝与瑟是同时存在的,如 :
《汉书》曰:“越女鼓瑟于左,秦娥泛筝于右”
《三国志》曰:“珍膳杂沓。 充溢圆方。 笙磬既设。 筝瑟俱张 ”
可见,在拥有瑟时也同时有筝。所以筝不应该是从“破瑟为二”而来的。
以上已证明筝不是瑟的分破,那么,筝的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就是说“筝”字应该来源于它本身的音响效果“铮铮”声。这个观点似乎更可靠,因为中国乐器的名称也同样有由它的声音效果来命名的,如“磬” 、“琵琶”等。
“筝瑟同器异名”
《宋 书》云: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露桃:即“露井桃”
《新唐书》云: 五曰丝,为琴,为瑟,为颂瑟,颂瑟,筝也;
《宋书》云:古者大琴则有大瑟,中琴则有中瑟,有雅琴、颂琴,则雅瑟、颂瑟,实为之合。
《荆川稗编》云:颂琴十三弦移柱应律,其制与筝无异,古宫悬用之,和颂声也。是知筝本颂琴。后世以其似,呼其名,遂名曰筝,列知俗部,使颂琴受诬,不得跻与雅部,惜哉
可见筝瑟同形,换句话说可推断,筝瑟是一个乐器,?只是弦数不同而已。瑟有25 弦,但筝从有文献记载的时候起,弦数从4弦逐渐增加至 25 弦,同瑟。
以上文献有“颂琴(颂瑟)”、“雅瑟”、“小瑟”、“大瑟”之分。可见在文献中记载的宫廷里的礼乐都使用“瑟”或“雅瑟”,但是在宫廷外的普通老百姓则用“筝”或“颂瑟”。
筝或颂瑟似瑟而小,那就是说筝和瑟是同样的乐器,只不过有宫廷里使用和宫廷外民间使用之分,因此名称不同。颂瑟在民间运用,因它的声音效果是“铮铮”声,就以其声音作为“筝”的名称。
瑟与筝形虽相同,但演奏方法却截然不同,而且两种乐器的发音原理也不一样,以至所发之音也不相同, 瑟音低沉,有悲伤之音;筝音则响亮,铮铮然。对于其问题也可以作这样的解释。:“瑟”本是宫廷里的乐器,无论是形式、演奏方法、音乐风格都有一定标准规律的仪式,它能规范地演奏出优美、典雅的音乐风格。而民间的“筝”,因模仿宫廷的“瑟”,也即老百姓对“瑟”的形式、构造、演奏方法只是模糊的记忆,所以民间的“筝”无疑是在匠人知识和想象的基础上,以宫廷的瑟为模本而造的。对新造“筝”的演奏和乐曲也同样在民间风格的基础上演奏出纯朴、活泼、响亮的音乐风格。
筝的历史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 “蒙恬造筝”之说,如:
《隋书》载:筝,十三弦,所谓声,蒙恬所造。
这一说法已有古人否认,如刘朐《旧唐书》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
所造,非也。
那么,“蒙恬造筝”之说如何而来呢?
(宋)赵彦卫《云麓漫抄》云:“张子训尝问仆曰:蒙恬造笔,然则古无笔”
《说文通训定声》载 :“……用毛笔绘成的帛画。又据说秦代蒙恬造笔,己具
毛笔化……京都,谈江社,一九七四年。”
因“筝”和“笔”字的繁体字近似。由于“笔”字出现较晚,很可能有人未得其详,不识“笔”字,误将“蒙恬造笔”刻写成“蒙恬造筝”几经传抄翻印后,使产生了蒙恬 “造筝”、“改筝”之说。(赵曼琴《筝史浅析》)
《隋书》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造”有两解,“改造”还是“制造”。
而在《史记》已有关于筝的记载,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 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还要早。再按照赵曼琴的解释,不应该是“制造”而是 “改造”,这才是有可能的。
从筝的相关文献来看,筝的名称除了“筝”之外,还有其他名称。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分析“筝”的名称,比如:以历史久远和起源地方的名字而言的古筝、秦筝《刘贶》 ;以演奏技巧而言的弹筝《隋书》 、掐筝《隋书》 ;以饰物命名的银筝、锦筝《汉书》 ;以音色和表现力命名的鸣筝《唐书》 ;以形制大小而名的长离《刘禹锡诗》 。

古筝词汇

筝的演奏指法“劈”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1年》中解译为:1.用刀斧等破开。2.雷电毁坏或击毙。3.比喻劈开。4.裂开。5.正对着,冲6.简单机械的一种。但没有任何解释相近于古筝专用的“劈”的意义。古筝演奏指法说明“劈”是“大拇指向外弹弦”(《郭雪君1995年:青少年学古筝》)。同样,古筝的其它演奏指法如:勾、托、抹、滑、摘、抓、扫、摇、推拉等名词,都有其固定的意义。当然这些词的用法和引申义跟本义词还是有相关联系的,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语法方面,发现古筝词语中有一些日常用语少见的“连动词”,比如:上回滑推拉、上回滑重颤弦、下滑弦节奏颤弦、上回滑节奏颤弦 等等 。(孙宇琨1999年《王天一筝曲选讲》)。这种连动词的顺序是从某一种动作或弹法连续5到6个动作到最后一个动作,那就是说,有至少5到6个动词连续起来。
构词法方面,以筝为基本词或词根 并且由汉语语法制约而出现了许多新名词,比如:筝→转调筝→截弦转调筝→脚踏截弦转调筝→十六脚踏截弦转调筝→二十六脚踏截弦转调筝→苏州二十六脚踏截弦转调筝。再举上面所说的连动词的构词法的例子:以“颤”弦为基本词,古筝术语也创造了不少古筝指法的新动词,比如:颤→节奏颤弦→回滑节奏颤弦→上回滑节奏颤弦。
造词法方面,古筝用语的名词化,把动词变成名词,比如:上滑弦(动)变成上滑音(名),颤弦(动)变成 颤音(名),揉弦(动)变成揉音(名)等。在古筝领域吸收进来的古筝构造物品以及外族语对筝的名称,带来的外来词,有的独立运用,如:尼龙、赛璐珞、伽耶、雅托噶、雅托克(蒙古筝) 。 有的与汉语搭配起来,如:尼龙弦、尼龙缠弦、赛璐珞甲、伽耶筝、朝鲜伽耶琴、雅托噶筝,也构成了筝领域新造词的一个部分。此外,筝的造词法引入了人体词,比如:筝头、筝体、筝尾、筝面等。
词组或固定词语、成语、惯用语、熟语之类,也被用来阐述筝声、筝体、筝乐及各个流派的弹奏风格,比如:北派风格,高吭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南派风格,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细腻明快、悠扬典雅;陕西派,多抒情;河南派,活跃欢乐;山东派,刚健有力。另外,筝曲的名称也是一种既不能分开来说又不能替换位置的套话,如:《高山流水》、《出水连》、《渔舟唱晚》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曲子名称的构词法、语法,有的构成词,如《思凡》、《浏阳河》;有的构成短语,如《一点金》、《春江花月夜》;有的构成句子,如《粉蝶采花》、《彩云追月》;也有的是多词排列起来,但没有任何语法关系,如《梁祝》。
筝的语言系统可简单的分成几个层次。根据筝在各个地方不同的发展,出现了筝的不同种类,并衍生出其他名称。这种系统由“筝”一词为主,再配以地方名称,如陕西筝、浙江筝、上海筝、广东筝等,作为筝的第二层次。各个地方的筝种类也不尽相同,例如:苏州二十六脚踏截弦转调筝、苏州四十四弦脚踏转调筝、苏州二十一弦筝、朝鲜伽耶琴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传统筝、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广州二十一弦筝 等,属于各个地方筝的第三层次的词或词组。
再比如演奏方面的词语系统,以“指法”或“弹法”或“演奏法”为主,分为上下两个层次,左手弹法和右手弹法。左手弹法有压、按、颤、揉、滑等词为上层次。右手弹法有勾、托、抹、 剔、摘、扫、摇、花等词为下层次。在每个层次的词语中也有它的上、下层次的成员,比如 :左手弹法的“滑”有回滑、上滑、下滑。“回滑”这一词也有上回滑、下回滑、属于上层次。右手弹法的“摇”有大摇、小摇、双摇、三摇、四摇、大指摇为下层次。“大指摇”一词也有大指扫摇,属于下层次。同样古筝的名称,古筝的构造、装配、种类、流派、风格、乐曲、教学等的语义作为古筝的下层次系统,然后各个层次系统组合成为“古筝词汇系统”。
在词汇系统中,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多音词、比较数量词、等级词等等概念造成了语言当中无数新词语。这种概念造成新词的方法,在古筝词汇中也存在,比如:反义词大和小的“大撮、小撮”;上和下的“上滑、下滑”;高和低的“高音、低音”。阐述筝声的清脆→浑厚、明→暗、刚→柔、低沉→响亮;比较数量词、等级词的“三度、四度、八度”;表示古筝演奏能力的“一级、二级、三级、八级、十级”;同义词或一义多词的“柱”也称“雁柱、码子、码”。再如,各地流派的名称也如此,河南筝派也称中州流派 、山东筝派也称齐鲁派,福建筝派也称闽南派,浙江筝派也称浙派,吴越派也称江南派。这些造词方法使词跟语音一样拥有系统,因此构成了词汇系统。
筝之言的研究除了利用记载筝乐的语言语义资料之外,还需要分析古筝领域用语的系统、造词、构词法、语言结构等方面。古筝语言的语用问题很明显,各个地方演奏指法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演奏风格,使曲子历史的传授有误。再比如“筝”,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解释“古筝”为“弦乐器,木制长形”。但唐宋时筝有十三根弦,后增至十六根,现发展到二十五根,而在口语和筝的文献当中不止称筝和古筝,也用泛称称琴,秦声也是筝的一种称法。如果从词典查“秦声”这个名词,却未详所在。而其他学科的术语则明显增加了许多新的词汇。古筝术语与科学术语、医学术语等,同为语言的构成部分,绝大部分都没有被重视记录在词典里。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对其需求性不高,在社会语言中的使用率较低,二是对古筝本身的语言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郭雪君.青少年学古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3]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2002,7(4).
[4]王天一.古筝教学法上、下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5]袁静芳.民族乐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5]张弓.古筝弹奏指南[M].南京:江苏艺术出版社,1989.

1 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1. ชอบจัง...ขอบคุณครับอาจารย์เมฌช ผมได้แนวทางการทำงานเยอะเลย ยิ่งตอนนี้กำลังมองหาประเด็นวิจัยพอดี

    ตอบล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