วันเสาร์ที่ 13 มีนาคม พ.ศ. 2553

现代汉泰语称谓语使用对比研究

Metcha Sodsongkrit(2006) Acomparison of modern Thai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usag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ol.4. China.

现代汉泰语称谓语使用对比研究


[关键词] 称谓语; 泰语; 对比语言学
[摘要] 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包括:汉泰亲属称谓语对比、汉泰社会称谓语对比、汉泰称谓语词汇和决定汉泰称谓语使用差异的相关因素。其研究,对中泰学生学习对方的语言及从事中泰翻译者很有帮助。因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就能解释真正的词义,文化背景及民族语言背景对语言影响更直接。尤其是称谓语,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称谓语翻译除了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以外,还必须考虑语言背景的文化、民族、信仰、政治、宗教等客观因素,这样才能准确地对应和使用。研究结果表明汉泰语与东南亚地区的语言使用称谓语的情况相当一致。用于称谓语的词语主要有:名字、亲属称谓语及人称代词。称谓语的使用因素主要受性别、年龄、人际关系的制约。

A comparison of modern Thai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usage

Key Words: Addressing terms; Thai language;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Thai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ing terms in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 systems,will need to cover。Research consist of kinship terms ,social addressing terms along with the use of addressing term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addressing terms. 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be useful fo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ai-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but also for China-Thai or Thai-China translators who are in need of clear translation methods against a general background of language, culture, belief,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our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sex, age and relationship a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oth Thai and Chinese addressing terms. Moreover, the addressing terms for groups of kinship, with their respective pronouns, share the sam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all languages in Southeast Asia.

前言
目前中泰两国之间交流频繁,学习对方语言的人数也随之多了起来。汉泰语比较研究有利于汉泰语的学习者掌握两国语言。为了适应中、泰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的状况,两种语言间称谓语的对应关系研究,显得更有必要。汉语、泰语的丰富称谓语,前人已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因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探讨汉泰称谓语的对应关系,比较它们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分析汉泰语的称谓语系统和结构,以便学习汉泰语者及汉泰语翻译人员能更加准确地使用称谓语。另外,称谓语当中最具有民族性的是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人类学家已发现,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表现,这说明不同的语言中的词汇结构是不相同的,即亲属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同的语言却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些不同的词汇结构背后隐含着不同的民族价值观、文化特征和词汇系统。

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的意义
汉语、泰语同属汉藏语系。《苏联大百科全书》“世界语言”条把汉藏语系中的汉语和泰语列为汉泰语族。泰国语言学界一般也把泰语归属汉泰语族。中国语言学界把泰语、傣语划入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据中国史料记载,中泰交往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语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东亚的强势语言,不断地影响着相邻国家的语言,近几百年来,尤其是近两百年来,中国潮汕、海南等地区有大量人口移居泰国,又为泰语输入了一批汉语闽方言词,现代泰语中已被普遍使用的汉语词汇则以潮州话为多。如 [kiaw342](较)、[kHim 214](琴)、[sin33 sE:214](先生、相士)、[kuaj214tiaw214](粿条)等。
泰语称谓语的来源有两种:泰族语和外语借词。泰语的汉语借词最多也最常见的词是“称谓语”类,例如:[/a:33 nuaj214] 阿妹、[/a:33 ti:214] 阿弟、[/ua/35] 我、[lö:35] 你、[tua:33 ce:35] 大姐 等。这类词在泰语中明显是汉语借词。
汉语、泰语同属汉藏语系,汉语的称谓语曾对泰语称谓语产生过影响,但又有着各自的发展途径,因此汉语与泰语的称谓语既有相同之处,亦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具有可比性。经过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清汉语称谓语的特点,将汉语称谓语研究推向深入,及汉语称谓语的海外教学都有着较大的意义。

前人的研究成果
国外对称谓语的研究从若干个角度入手,可分为: 一、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有Brown and Gilman (1972) ,他们提出的理论对称谓语学界有很大的影响,那就是称谓语形成于:权势关系(power)和同等关系(solidarity)的理论,这两种因素就是决定印欧语使用称谓语的主要原则。二、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主要有Brown and Ford(1964)研究美国英语的称谓语,发现有三类称谓语之分:以姓为称谓语,以官衔加名为称谓语,以职业为称谓语,以及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另外,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苏珊额文垂普Susan Ervin-trip(1972) 对英语称呼进行了研究。她的《语言交际分析》归纳了社会语言学规则,此规则阐述了语言的使用由于社会差别而迥异,认为“每个社会的人,当需要使用称谓语时,必须考虑自己与对方的关系”。三、比较语言学,主要有 Cook(1968)对缅甸语、越南语、泰语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称谓语的使用因素主要是性别、年龄、语言环境和领域。
就汉语的称谓语研究成果来说,由于中国是称谓语大国,很早就有介绍阐释称谓语的专书。《尔雅》是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是汉初学者缀辑周汉旧书,递相增益而成。其中的《释亲》篇系统地介绍了亲属称谓语的意义和用法。后人在《尔雅》的基础上不断做增补性的工作。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辨》是探求称谓语语源的专文。梁章矩的《称谓录》和郑珍的《称谓录》更是集称谓语之大成的著作。全面系统研究称谓语的专书也相继问世,如马宏基、常庆丰的《称谓语》以漫谈的方式论述了称谓语和与称谓语有关的方方面面。
汉语称谓语研究也运用了现代语义学的方法,其成果体现在各类称谓语词典中,如吉常宏《汉语称谓词大词典》、韩省之《称谓大词典》、蔡希芹《中国称谓词典》、张孝忠《古今称谓语词典》等。
长期以来,从比较角度来研究汉语称谓语多以英语作为参考语言,这大概与英语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印欧语言中的代表性地位有关。而汉语与其他语言称谓语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例如,韩国金炫兑在《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附录中对汉语和韩语称谓语系统的异同做了探讨。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一书中,对称谓系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语言学专业以及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有不少涉及到汉英关系研究,尤其是称谓语比较研究,例如姜春霞的《汉英称谓语对比与翻译》、郝瑞丽的《人际关系和称谓系统的跨文化研究》、张榕的《汉语称谓英译》、贾令仪的《人名称谓汉译英中的异化与归化》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在掌握使用称谓语方面非常有利。可见,前人的比较研究都没有涉及到汉泰称谓语。
泰语学界对称谓语的研究成果并不罕见。长期以来,泰国学者在国内外不断的对泰语称谓语进行研究,主要有:Palakornkul, Angkab.(1972) 的博士论文《关于泰国曼谷人称代词策略的社会语言学研究》,Prf. Tingsapat---Kanlaya & Prf. Prasit Rathasin---Ammara (1986) 的《泰国拉达纳可信王朝的称谓语研究》,书中以泰国拉达纳可信王朝200年(1782年至1982年)的小说等文学作品为基本资料,收集称谓语并进行研究。
汉泰语比较研究大多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因为中泰两国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学习对方语言的人数随之上升,为了便于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关于汉泰语的词汇语法比较研究成了泰国的汉语学习者的热门课题。如:泰国张曼倩《汉泰助动词比较研究》、泰国何福祥《汉泰定语比较研究》、泰国郑思聪《汉泰重迭式合成词的构成和意义比较》、泰国赵秀芬《汉泰趋向补语对比研究》、泰国石彩虹《现代汉泰状语比较》等。但都没有涉及到汉泰称谓语。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专门对汉泰语称谓语做过研究。

现代汉泰称谓语使用比较研究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汉泰称谓语作了较仔细的梳理,进行了全面的辨析与对比,对汉泰称谓语以及其使用规则也有了新的认识。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汉泰称谓语各有其用法,但是,双方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以下就此做出确凿结论:


1. 汉泰称谓语使用频率对比
据调查,汉泰称谓语形式是由一个以上的称谓语成分构成的。汉泰语称谓语在结
构上可分为两类,即:单纯称谓语和复合称谓语。有的形式双方语言相同,有的形式是各语言独有的,也有的形式是用同样的称谓成分组成,属于同样的称谓形式,但由于语法规则使称谓语形式不同。其形式以及使用频率表现如下表:

汉泰称谓语使用形式与频率
称谓语使用形式
汉语
泰语
称谓语使用形式
频率
称谓语使用形式
频率
1.感叹语
感叹语
1.53
感叹语
0.18
2.感情色彩 / 短语
感情色彩 / 短语
1.06
感情色彩 / 短语
0.37
3.[姓 + 职称/职位/官衔]
[姓 + 职称/职位/官衔]
13.57
-
-
4.姓名
[姓 + 名]
8.57
名 + 姓
-
5.[表示年龄 + 姓]
[表示年龄 + 姓]
2.4
-
-
6.[姓名或姓或名+后缀成分]
[姓名或姓或名+后缀成分]
1.14
-
-
7.[姓名或姓或名+通称/身份]
[姓名或姓或名+通称/身份]
8.69
身份 / 通称 + 名
4.67
8.[姓+亲属称谓]
[姓+亲属称谓]
3.37
-
-
9.名

15.18

28.85
10.[名 + 亲属称谓]
[名 + 亲属称谓]
4.48
亲属称谓 + 名
9.98
11.绰号
绰号
0.59
绰号
0.41
12.[职称 / 职位/ 官衔]
[职称 / 职位 / 官衔]
6.14
[职称 / 职位 / 官衔]
9.17
13.[职称 / 职位 / 官衔+ 亲属称谓]
[职称 / 职位 / 官衔+ 亲属称谓]
0.61
[亲属称谓 + 职称 / 职位 / 官衔 ]
0.06
14.通称
通称
14.19
通称
14.47
15.[表示年龄 + 通称]
[表示年龄 + 通称]
2.53
-
-
16.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
5.94
亲属称谓
2.82
17.拟亲属称谓
[表示年龄 +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
10
亲属称谓
19.21
18.[通称+亲属称谓]
-
-
[通称+亲属称谓]
9.76
统计

100%

100%

表中的称谓语形式并非所有的形式都列在内,因为有些形式使用的不是很明显。换句话说,在调查的过程中这些称谓形式出现的很少,所以在表中只列出两种称谓形式:一是主要的单纯称谓语使用形式都列在内,即[感叹语] [1]、[姓]、[名]、[职业/职位/官衔](组为一类)、[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表示感情色 / 短语]、[通称]。其二是复合称谓语形式,即 [姓 + 职称/职位/官衔]、[姓+名]、[表示年龄 + 姓] 、[姓名或姓或名+虚词]、[姓名或姓或名+通称/身份]、[姓+亲属称谓]、[名 + 亲属称谓]、[职称 / 职位 / 官衔+ 亲属称谓]、[表示年龄 + 通称]、[通称+亲属称谓]。一些复合称谓语形式的使用频率不到百分之0.5 的情况,将不列在表内,比如: [表示感情色彩 + 职业 / 职位 / 官衔 / 通称 / 亲属称谓语] 例如“亲爱的警察叔叔”、[表示年龄 + 姓 + 通称] 例如“老李同志” 、[阿 + 名+ 亲属称谓 ] 例如“阿沙姐”、[姓 + 表示年龄 + 通称] 例如“王老先生”。此外一些方言如:[阿 + 亲属称谓] 例如“阿爸、阿姐、阿妹”、[阿+名 “阿红、阿冬”], 外来语如:madam , [阿sir] ,doctor 等也不作为调查对象。
由于语法制约,复合称谓语形式在汉泰语虽然由同样的成分组成,而位置则按照各自己语法的排列而有所不同。汉泰语语法相比而言,汉语的修饰成分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而泰语却放在中心语之后,称谓语也如此,如:“亲爱的农民兄弟们”在泰语排列为“们兄弟农民的亲爱” ,再如:“王先生、张太太、李小姐”泰语的语法则排列为“先生王、太太张、小姐李”。在复合称谓语对比把这种语法现象看作是同样的称谓语形式。
全面来看,汉语的称谓语形式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名] 占15.18%、其次是通称、[姓 + 职称/职位/官衔]、[拟亲属称谓语]、[姓名或姓或名+通称/身份]、[姓名]、[职称 / 职位/ 官衔]、[亲属称谓语]、[名 + 亲属称谓]、[姓+亲属称谓]、[表示年龄 + 通称]、[表示年龄 + 姓]、[感叹语]、[姓名或姓或名+后缀]、[感情色彩 / 短语]、[职称 / 职位 / 官衔+ 亲属称谓]、使用频率最少的是绰号占0.59%。
泰语的称谓语形式以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名] 占 28.85%、其次是拟亲属称谓、[通称]、[亲属称谓 + 名]、[通称+亲属称谓]、[职称 / 职位/ 官衔]、[身份 / 通称 + 名]、[亲属称谓语]、[绰号]、[感情色彩 / 短语]、[感叹语]、使用频率最少的是 [亲属称谓 + 职称 / 职位 / 官衔] 占 0.06%。
汉泰语双方语言同样都有的称谓语形式是:[感叹语]、[感情色彩/短语]、[姓 + 名]、[姓名或姓或名+通称/身份]、[名]、[名 + 亲属称谓]、[绰号]、[职称 / 职位/ 官衔]、[通称]、[亲属称谓语]。汉语有而泰语没有的形式是:[姓]、[姓 + 职称/职位/官衔]、[表示年龄 + 姓]、[姓名或姓或名+后缀]、[姓+亲属称谓]、[表示年龄 + 通称]、[表示年龄 + 亲属称谓]。值得注意的是泰语不称 [姓],这是因为泰国人在曼谷王朝的第六王朝(1913年)才有姓的规定,就是说泰国人使用姓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而且泰国人姓的音节较多,有的长达10个音节,因此泰国人没有用姓作为称谓语的习惯。表里的对比还表明,泰语有而汉语没有的称谓形式是:[通称 + 亲属称谓语]。 此外,泰语的每一种称谓形式的最后位置是非必须出现的成分,那就是礼貌感叹语的 [kHrab35]“男性礼貌感叹语”、[kHa342]“女性礼貌感叹语”可随时在每一种称谓形式的后面附加而称。此形式因它的随意性可有可无,因此没有列在内。相比而言这种称谓语形式可以说是泰语独有的。

2.汉泰称谓语的形式及构造
称谓语有两种成分,即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这两种成分可以分别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成分构成的多种称谓形式。有的成分构成称谓语的能力很强,可以构造很多称谓形式,而另一些成分只能独立运用,或者只能构造若干个形式。称谓形式受各语言语法规则的制约,各个成分的排列顺序前后是有一定规律的。以下是以称谓语在使用过程中的各个成分用数字来代替,总结一个大体的形式。
汉语 1.名,2.通称,3.亲属称谓语,4.姓,5.职业、职位、官衔,6.感叹语,7.表示感情色彩,8.绰号,9.表示年龄,10.后缀成分,11.表示排行顺序,12.表示性别,13.前缀(阿)
每个成分并非在每个称谓形式中都出现,但一定要按照这样的顺序。 { } 符号中的成分表示在同一个位置出现,“±” 符号表示同一种成分可以在两个位置出现,但不能同时出现,如下:
±

(7)+ 9 +(11)+(4)+(9)+(13)+ 1 +(5)+ 2 +(10)+(6)
12 8 3



泰语 1.名,2.通称,3.亲属称谓语,4.姓,5.职业、职称,6.感叹语,7.表示感情色彩的结构,8.绰号,9.表示年龄,10.表示身份,11.表示性别,12.学衔,13.官衔
从以上的称谓语可以归纳成一个大体的形式,每个成分并非在每个称谓使用形式中都出现,但一定要按照其顺序构造,“±” 符号表示同一种成分可以在两个位置出现,但不能同时出现,如下:
±

(2) + (10) + (13) + (3) + (5) + (11) + (3) + (12) + (10) + (9) + (1) + (4) + (8) + (7) + (6)
±



3.汉泰称谓语的使用情况
虽然称谓语随着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但调查发现,汉泰语使用频率高的主要称谓语只有几种。从称谓语的使用频率统计,汉泰语同样使用“名”为最高频率。汉泰语用“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名”是一种长者对幼者、社会地位较高者对社会地位较低者、上级对下级表示优越权势的称呼。相反,幼者称长者、社会地位较低者称社会地位较高者、下级称上级,用“名”则表示不尊重对方。这意味着称“名”含着“权势”的意义。其二、“名”在同辈、同等关系的人之间互称是一种最能表示平等和密切的关系。
亲属称谓语称长辈含着尊敬的意义,如以上所说用名字称长者表示对对方的不尊敬。因此,称对方为“哥哥”比称“建国哥哥”(泰语“亲属称谓语+名” )尊敬的多。但是因为“名”同时也具有亲切的语气,称“建国哥哥”比称“哥哥”更亲密。
根据使用频率的排列,除了“名”之外,通称、亲属称谓语和职业、职位、官衔也是汉泰语首要的称谓语。
对于“姓”而言,泰国人姓的历史比较短,现在泰语“姓”不能自由地独立用于称谓语,只能随着“名”出现。因此由姓构成的称谓语只有“名+姓”。而汉语姓的历史悠久,以姓构成的称谓形式非常普遍。除了与名构成之外,还可以与其他成分共同构成,如:亲属称谓语、通称、表示年龄、职业、职位、官衔等成分构成各种各样的形式,甚至单独使用。泰语的姓就没有这个功能了。
泰语比汉语重视人的身份,这是受国家的政治以及社会制度观点影响的结果。现在的泰国封建制度仍然存在,社会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僧人、国王、官僚、知识分子、富豪,而农民、工人是社会的最低层。对于这些不同等级的人,称谓语有所不同。一个人又是王属身份,又有官衔、学位、职位的称号,在正式语言称呼他时必须把这些称谓成分全部依次地冠在他的名字前面。因此泰语就普遍出现“教授上尉医生博士王属建军张” 之类的称谓形式。而汉语却没有这种称法,要么称“张建军先生”,要么称“张建军博士”不会称“张建军王属博士医生上尉教授”。有时候泰语里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太复杂,就出现新的称法,即把最高级的称谓放在“名”前面,然后把其他成分放在括号里缀在姓的后面。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恐怕是东南亚洲国家的一个共同点,不仅仅是中泰两国有亲属称谓语泛化,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甚至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包括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里,亲属称谓语都可以泛化。而欧洲国家的语言,以英语为代表,则不习惯用“uncle(舅舅)、sister(姐、妹)、brother(兄、弟) 、grand mom(奶奶)”称呼非亲属人,更何况对陌生人,就说有也不像亚洲国家的语言那么广泛和普遍。这意味着尊长敬上,亲如一家的思想和信仰在中泰人民心目中铭志肺腑。

4. 决定汉泰称谓语使用的相关因素
影响汉泰称谓语使用的因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4.1 内部因素 是使用称谓语的人和称谓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即:性别、年龄、动机、感情、民族、身份,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称谓语的使用。其中,比较具体的因素是性别与年龄,这两种因素无论是何时何地都无法改变,因此它们对称谓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相当明显和稳定。通过汉泰语称谓语的对比也发现“性别”和“年龄”对汉泰称谓语的使用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对各自语言的影响又各不相同。汉语里既重视“性别”又区分“年龄”,而泰语“性别”没有“年龄”的影响力大。以同辈长者亲属称谓语为例(暂时忽略年龄性别因素之外的因素),汉语有“兄”、“姐”,区分性别,而泰语只有 [pHi:342],没有性别的区分。同辈幼者汉语也有“弟”和“妹”来区分性别,同时也与“兄姐”区分年龄,而泰语则只有 [n:N35] 称“同辈幼者”只与 [pHi:342] 区分年龄,而性别却没有区分。其他亲属称谓语也是如此,汉语称谓语全系统往往既区分性别,又区分年龄,而泰语往往只分年龄不分性别。
4.2 外部因素 是影响使用称谓语的人和称谓对象的外在因素,即:文化习俗、社会地位、人际关系、语言环境、时代层次以及语言系统。其中“人际关系”对人们使用称谓语的影响力较大。
汉泰语的人际关系分为: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陌生人关系,实际上在这三种关系的内部还有另外的因素在控制称谓语的使用。那就是“权势”和“平等”的关系,前者往往取决于主观因素,如长者对幼者、男性对女性、上级对下级等。而后者往往在于客观因素,如:正式语言、会议、时代的变化、人人平等的想法,这些都促使使用平等称谓语呈上升趋势。


5.总结
本论文就汉泰称谓语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进一步探讨了其使用规则和制约因素,对中泰学生学习对方的语言及从事中泰翻译者很有帮助。语言翻译不仅仅是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就能解释真正的词义,文化背景及民族语言背景对语言影响更直接,尤其是称谓语,其与人有直接的关系。称谓语翻译除了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以外,还必须考虑语言背景的一些文化、民族、信仰、政治、宗教等客观因素,才能准确地对应和使用。
根据我们对称谓语的研究以及对泰语柬埔寨语的称谓语对比研究,还有前人对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以及东南亚少数民族语言的称谓语研究成果发现,东南亚地区使用称谓语的情况相当一致。用于称谓语的词语主要有:名、亲属称谓语及人称代词;称谓语的使用受性别、年龄、人际关系的制约。本文发现汉泰语的情况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韩省之《称谓大辞典》,新世界出版社,1991年,北京。
[2] 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石家庄。
[3] [韩]金炫兄《交际称谓语和委婉语》,台海出版社,2002年,北京。
[4] 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新华出版社,1998年,北京。
[5] Brown Roger & Gilman Albert(1972),The pronoun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 In
Fishman(ed.)Rearing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6] Cooke Joseph Robinson(1966),Pronomial Reference in Thai,Burmese,and
Vietnames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Ann Arbor, 1966, Vol.26.
[7] Ervin-Trip Susan M.( 1972)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Topic
and Listener,In Fishman(ed.) Reading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
[8] Kalaya Tingsabadh & Amara Prasitrathsint(1986),The Use of Address Terms in Thai
during the Ratanakosin period ,Julalongkorn University : Bangkok Thailand.



[1] 为了方便以及指明称谓形式的叙述,本章将用 [ ] 符号为“称谓形式”的分割。

ไม่มี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

แสดงความคิดเห็น